发布日期:2013-11-02 23:03:20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3604次
我国古文字学家们指出:“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是由契刻和图画(原始记事方法)蜕变出来的”。当象形表意文字发展到使人们“心心相印,口口相传”的时候,人们的造字热潮由于生活实践的需要就开始了,许多探讨描绘事理的“仓颉”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在狩猎、农耕、制陶生活实践中为了描绘事理而“造字”的需要,对自然界的各种实体(包括人体的各部组织)进行观察、描绘,于是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生龙活虎的象形文字。如甲骨文中的舌字作,描绘作蛇从口中吐舌状。骨字作,这个字,好似肉尽筋存的骨架一般。从解剖学观念讲,这个(骨)字,就是我国最早的骨赂学了。大约过了千年以后,医学发展到《灵枢》时代,撰写《灵枢》的医学家们在许多章节中记录了不少骨学知识,《内经》中涉足骨学13篇,记载骨名31个,可分作头面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在此不作一一探讨。(请参后文《内经》骨名概例)
一、《灵枢》论椎骨
《灵枢·骨度》篇是骨骼解剖学专著,认为人体骨骼有“大小、广狭、长短”之分,指出“人长七尺五寸者,……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其中记录的有关骨的度量数据近四十起之多,以殷周尺度为准,经过换算,多数是正确的。如《骨度》篇对椎骨系统的叙述:“项发以下至背(膂)骨,长二寸半”,是指后发际以下至膂骨讲的。膂骨即大椎骨(第一胸椎)。“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这是古人对第一胸椎以下椎骨的记录。初看似与现代解剖记录有出入,然腰五、骶、尾椎骨的愈合本身存在差异,何况当时的解剖条件与技术都有限。原文接着讲“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内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古代医家在此依突出体表的膂骨(第一胸椎骨)为据。指出:膂骨以上还有七块颈椎,膂骨以下(含膂骨)共有椎骨二十一块。上述记载应该是正确的。然历代注家都认为“故上七节”属膂骨之下,甚至有将“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平分为上、中、下三段,合计二尺九寸九分六厘的(见《神应经》《类经图翼》)。笔者认为:《骨度》篇:“故上七节至于膂骨”其原意是指膂骨之上的椎骨共七块,每块长一寸四分一厘,颈椎七块共九寸八分七厘。可见古代医家对椎骨系统已经研究比较详细了。《庄子》记载:人体结构“百骸、九窍、六脏”是春秋时期的认识。“百骸”,即人体有一百个可活动关节,脊椎二十一加颈椎七块,共二十八,与“百骸”基本一致。
上述资料还告诉人们,《灵枢·骨度篇》的作者们,至少利用“暴骸骨于草泽《史记·春申君列传》”的历史条件,对人体骨骼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研究,并从实际出发,记下了颈椎七节与度量数据。《骨度篇》成章以后的医家,对于《骨度篇》的原文,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对脊椎数目产生了分歧。采用皮表切循度量法的人们,指出大椎以上还有三至四块颈椎(后发际以上椎骨未详在内);固守膂骨以下二十一节的人们,将“故上七节”全部拉入膂骨之下。这是对脊椎骨数目历来不能统一认识的根本原因。现在应该恢复《骨度篇》关于椎骨系统原文的本意了。
二、古人对骨之骨空(骨滋养孔)夏骨之联接的认识
《素问·骨空》记载:“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空在辅骨之上端。……”又着重指出:“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骨空论》讲到股骨等长管骨,未讲长管骨的髓腔,但指出:遍平骨和管状骨不同,扁平骨没有明显的滋养孔,没有髓腔,其骨质内藏有比较疏松的红骨髓,它与管状骨髓腔内的黄骨髓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扁平骨“无髓孔,易髓无空”的本意。《素问·骨空论》的这一认识,较《骨度篇》进了一步。
每一块骨是怎样连接的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气耳。”指出人的头骨、面容,身体的形状,都是筋(韧带与肌腱)将骨连接起来的结果。筋和骨,就象气离不开血一样。《经筋》篇比较系统地记录了筋的解剖。就踝关节韧带讲,足三阳之筋有“下循足外踝,结盟于踵”的跟腓韧带;“……上结外踝”的距排韧带;“……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的多组跗骨韧带。足三阴之筋有“……上结于内踝”的三角韧带后缘;“……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的蹠长韧带及“……上错于内踝之前”的三角韧带。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完全与股二头肌的止起点一致。
三、《内经》骨名概例(许多骨名非指一块骨)
头 面 骨 |
枕骨《经筋》 完骨《本输》颞骨的乳突。《经筋》耳后完骨 颧骨《五变》《寿夭刚柔》颧骨。骨之本…… 横骨(舌骨)《忧恚无言》 |
躯 干 骨 |
椎骨《骨空》《气府论》 复骨《骨空》 柱骨《骨度》第二颈椎 横骨(驰骨) 骬《骨度》剑骨突 髆骨《经筋》肩胛,《经脉》肩髆 膂骨《骨度》第一胸椎,《岁露论》、《疟论》、《气府论》大椎 骶骨《骨度》 |
上 肢 骨 |
歧骨《本输》第一二掌骨之间 锐骨《本输》腕后小指端高骨,《邪客》《经筋》肘内锐骨之后 壅骨《邪客》(手之某骨) 外辅骨《经筋》(腓骨) 臂骨《经脉》臂骨下廉 |
下 肢 骨 |
辅骨(髌骨)《本输》 外辅骨(腓骨)《本输》《经筋》《经脉·胆》 胻骨(胫腓统称)《本输》 然骨《本输》内踝上之大骨 髀骨《经水》《经脉》股髋关节髀枢《骨空》《经筋》 束骨又指蹠骨《本输》 股骨 内辅骨《骨度》胫骨 京骨《本输》足外侧大骨之下 跟骨《本输》 踵骨《经筋》 骭骨《逆顺肥瘦》又名胫骨 核骨又名腕骨《本输》 绝骨《本输》足外踝上三寸许《经脉·胆》腓骨凹处 |
(计13文,31骨名)(严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