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伏羲太极文化历法说演绎史话及其理论在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秋实书屋 > 正文

第二章 远古太极图“”曲线探源——论天地定位演绎作太极图

发布日期:2016-11-16 15:00:41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7358次

第二章  远古太极图曲线探源——论天地定位演绎作太极图

【引言】本文的压缩件发表于中华医史杂志2012年第1期,后来牟先生于中华医史杂志2012年第2期发表《应该怎样研究古太极图、与严健民先生商榷》。牟先生在文中仍用S曲线,说:从太极图的制作原理来看,图中的S曲线,无所谓正向或反向,都不影响该图式所传达的古代天道阴阳理念。牟先生的意见,没有考虑连接上南下北的子午线原理对太极曲线的要求。在太极文化的习撰中,我于2009年撰《伏羲作八卦(八月历)、女娲补天古历法理论追议》等,又于2012年7月完成《远古历法·易学理论探源——揭开〈连山易〉〈归藏易〉的神秘面纱》。后文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收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为将太极文化之内涵解说清楚一些,近期拟将《伏羲天地定位、太极文化历法说演绎史话》编撰成册,其中就有远古太极图曲线探源——论天地定位图演绎作太极图。只是这次撰文虽仍以医史杂志2012年版为基础,但采撷史料宽了一些,希望借此文从多方面将太极曲线解说清楚一些。希望借此文回答牟先生的商榷。

【摘要】 太极一词,首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华远古先民们在住地附近,选一固定观日点,依不动的远山景常年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变化规律,结合气象、地表、物候,初步总结经验,建立了四季寒暑交替、周而复始的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讲的是人们在观察太阳视运动中,将观察结果记录成一圆形,分4个象限明确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记录四季气象变化,依春分点(东)、秋分点(西)作一水平连线,创天地定位,认定上天下地、乾天坤地、天阳地阴、天尊地卑的结果。由此观之,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水平连线,就是天地定位的分界线即赤道线,古人称作太极线。[1]当先民们进一步思考冬至一阳初生,夏至一阴始发的时候,太极直线逐步演绎为蕴含阴阳气息的渐进性变化的太极曲线。然而上述远古天文历法史料在口头文化传承中逐步失真、失传,虽《山海经》《淮南子》等仍有追记,且时值宋代方有《太极图说》[2]问世,但众说纷纭。曲线,仍需论说其要旨。

 

【关键词】远古先民  观日东升西沉位移  太极曲线探源

近日从《中华医史杂志》2011年第4期,拜读到牟重行先生的《太极图的制作原理源于二十四节气观测数据》,受益匪浅。牟先生在该文引言中指出,太极图传达了一种糅合天文气象的传统科学知识,标释深邃古代自然哲学思想,太极曲线运动所体现的阴阳盛衰消息变化,应该是一种具有稳定周期性质的往复运动,只有天文季节的周期变化最契合这种情况。文中牟先生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证的落脚点在两周以后的漏刻、晷景及二十四节气的建立,并用相关数据演绎出S曲线。虽S曲线有误,但在解说中反映了天文季节周年变化及阳光照射变化规律这一结果,与太极文化的广泛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且文中图1、图8矛盾。据近数十年考古史料分析,我国远古天文季节史料非常丰富,在牟先生的启迪下,我想用另一些反映我国远古天文季节周年变化规律的史料探讨孕育太极曲线之根由(非S曲线)。

 

一、简议远古中华先祖思维史

探讨太极曲线,已较深层次地介入到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已涉足于远古先民们观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位移变化规律及阴阳观念、整体观念,集中反映中华先祖们的思维水平。考古史料证明:我国1.8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先祖们潜移默化影响下,意识形态上已有了尊母习俗,这是人类社会学中自人类在进化中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以来,在思维史上的一大进步。河南贾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丹顶鹤股骨笛,是先民们在观察与理解风吹树洞发出的各类声音(两周称为天籁)的理解上,进而拾起鹤的枯股骨吹之,亦可发声,从而逐步发明了5~8孔的骨笛。这再次表明了先民们对原始文化生活的追求。贾湖先民们思维十分活跃,他们遗存了具有粳稻性质的栽培水稻标本及加工谷物的石棒、石磨盘,他们居住的房屋为椭圆形,还有一房多间,说明这个家庭人口较多。贾湖文化属裴李岗文化时期[3],他们还在龟甲上刻下(目),集中反映了近万年来中华先祖们的思考范围已涉足于人体五官生理,为孕育太极文化铺平了道路。牟先生讲:只有天文季节周期变化最契合太极曲线。我们同意这一认识,并顺着这一思考追议之。 

二、远古中华先祖们对太阳视运动的观察是曲线产生的根由

我国天文、历法史源远流长。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发现6500年前的M45号墓,该墓中男主人身旁用蚌壳排列出左龙右虎,并用殉人随葬于正东正西,及在北方殉人之头指向冬至日出方位,这反映了二分二至四季寒暑信息的规律(参图1)。[4][5]我们理解该图是颛顼部族先民于6500年前在他们的住地附近,选一固定观日点,借用远山景作参照物,常年观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位移变化规律的实录。这一认识还可从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两地出土的6300年前相同陶文,《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日入六山,伏羲故土甘肃永靖出土的6200年前、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的双龙古太极图陶钵得到验证。我国远古先民常年观日视运动的经验,经口头文化传承,被《尚书》《山海经》等追记,如日出六山”“日入六山,恰好说明远古先民观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位移变化规律是周而复始的,与易学中探讨历法理论早期命名的《连山易》并进一步演绎作《归藏易》存在渊源关系。我们不能同意以春秋战国时期才起步的,直至两汉《淮南子》中才完善为二十四节气名称,至汉武帝时实施《太初历》才收入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寒暑气候渐进性变化规律来论证太极曲线。用二十四节气解释太极曲线的形成,会将我国历法理论向后退4000年。

江国樑先生研究山顶洞人文化、裴李岗文化等及相关出土文物后,并结合先祖们的时空观指出:原始的时空观的建立,不会迟于伏羲时期……这种观念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完全会出现。而热寒所展示的日月升入不同位置变化的更大周期是伏羲氏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6]由此江氏创原始方位图(图10)与天地定位图,指出:该图正是《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追记日出六山,日入六山的基础。由此,古人根据天地、日月的运行顺序,而求知于规律,是不难绘出一幅古人最常用原始测景图的(见图10)。

现在我们借用江氏原始方位图(原始测景图)说明远古先民们常年观日视运动及其记录过程。首先于中原山地选取一固定观日点,朝朝东观日升点位移,夕朝西观日西沉点位移,并用小石块摆于日东升西沉的地平面连线上记录之。由此我们将江氏原始方位图改进作一日日道图(图11)。当先民们每日都将日出日没之位移记于图中时,可以发现日的南往北来是周而复始的。经多少代人经验的积累,逐步提出二分二至最初的历法认识。当进一步认识到:冬至,日在南回归线,由此反向北来;夏至,日在北回归线,由此向南飞去;日南往北来,气候寒暑交替都属渐进性变化,并最终得出冬至一阳初生。这就是在太极图中产生曲线的原因。

太极图与太极曲线,是在天地定位图基础上演绎来的。只不过江氏在制图(图6乙)时将上鱼头左旋,使图中左侧子位阳气太重,不能依两汉之前制图规则中的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说明冬至一阳初生。因此,我们将上鱼头修正作右旋式,得图12甲阳鱼头右旋式天地定位图。再将此图整体左旋90°,得传统太极阴阳图(图12乙)。在此图中,可见北,子位,冬至一阳初生。用之配以先天八卦,得太极先天八卦图(图13)。在此图中,冬至时太阳在南回归线(图14)逐渐向北飞来,所以中国中原的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生;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又逐渐向南飞去,故古人认为从这一天起阴气逐步袭来。先天八卦之阴阳气息的渐进性变化,恰好潜藏于太极曲线之中。如震一阳、兑二阳、乾三阳,离在春分点,离属火,但处于阴阳平衡点,依天地定位,离在天地定位分界线(太极线)上,表明阳胜于阴,又阳中有阴,故左侧为阳,恰好说明了冬至一阳初生。巽一阴,艮二阴,坤三阴,坎在秋分点上,坎属水,处于阴阳平衡点上,坎在天地定位分界线(太极线)上,坎中连,表明阴胜于阳,又阴中有阳,故太极之右侧属阴。应该指出:上述构图与解说遵守了秦汉以前先民们的制图原则。秦汉先民在制图中规定上南(午位)下北(子位),左东右西。这一原则从M45号墓蚌塑图看,已经很明确了。这一原则满足了冬至,子,在北(日在南回归线),冬至一阳初生的要求,它的太极曲线是。假如依现代地图规则,则为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虽可制作出太极图之右侧属阳,但不能解释冬至,子,在北(在下方)……冬至一阳初生。因这样的结局,与连接上南下北两极的子午线概念(规则)是不可通的。在太极图的解说中另有一说: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故太极图左面得阴,用黑色表示……[7]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在此强调,先天八卦坤震离兑居左是一个误解。依先天八卦要求,应该说乾、兑、离、震居左。在他们的解释中,坤母三阴在前,离一阴居中,说得女,是可以的。兑一阴在上,说兑三索而得女,就有矛盾了。不如巽一阴、艮二阴、坤三阴之阴气发展合理。将先天八卦中的左侧定为属阴,又不考虑左侧子位的阴气有多重,这是牟先生文中图1、图7,与冬至一阳初生的迎冬至习俗无法一致的原因,也是牟先生图1与图8相矛盾的原因。在此文中牟先生指出:现今对于太极图的称谓,也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讲只有先天八卦中的震一阳、兑二阳、乾三阳阳气渐进性变化能够真正解释四季寒暑更替中的春夏二季,由此构成了太极曲线,这条曲线潜藏着阴阳、寒暑气息的渐进性变化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统一先天八卦太极图中阴阳气息互生及阴阳鱼头方位,牟先生说现今对于太极图的称谓,也似乎没有统一标准的忧虑也可结束了。我们认为:牟先生在《中华医史》杂志2012年第2期上发表的《应该怎样研究太极图、与严健民先生商榷》一文,强调愚以为从太极图的制作原理来说,图中的S曲线无所谓正向与反向,都不影响该符号图式所传达的古代天道阴阳理念。依前文阐释,我们不能同意牟先生的强词。因为秦汉以前的制图原则,存在子午线要求。冬至,子,在北,太极图的制作,必须在子午线要求下进行。因子午线的子位必须在下。我国太极曲线渊源于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以远,是远古以颛顼部族、伏羲部族为代表的先民们常年对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位移变化规律观察记录的结果。太极文化自诞生之日起至近7000年来,逐步由《连山易》演绎作《归藏易》,这是我们在揭开《连山易》《归藏易》的原始面目(参本书第4章)一文中应重点探讨的。当3500年前我国医学知识向医学理论发展的时候,当时的医学理论家们在象思维影响下,汲取远古天文学中气的思想,将春萌秋杀、地冻水冰、寒暑更替、阴阳理论、天人合一、周而复始整体观引入医理,较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生理、病理现象,使中华医学在世人面前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

总之,太极曲线渊源于6500年前先民常年对日东升西沉位移规律的认识,渊源于天地定位概念的创立,渊源于制图规程中连接地球表面上南下北两极的子午线规则。

 

参考文献

[1]严健民  大一·太极、元气考

[2](宋)邹学熹:《中国医易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3]考古杂志社:《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5页。

[4]《文物》  1988(3)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简报

[5]《探索·发现》栏目:《考古中国》二  76-82  《濮阳星图之谜》

[6]江国樑:《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7]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2011年9月15日于秋实居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