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1-19 22:31:35 作者: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4303次
余 序
最近,我泛览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论原始中医学》。作者严健民先生多年来寝馈于此并力求在广搜博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篇阐论。该书的编成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术建树,故首先我要向作者致以衷心的祝贺。
中医药学在当前世界传统医学中的领先位置,是由我国悠久历史所积淀的学术、临床丰富内涵所决定的。其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诊疗方药的实用价值,提示了中医药学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一定具有璀璨的前景,也一定能充实、提高现代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
我过去曾多次强调: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临床,其奠基水平是很高的。在早期的经典医著中,《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书,奠定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则是临床医学奠基的名著。但在中医学术界,人们往往忽视这奠基水平,是经过漫长的“原始中医学”发展所逐步形成的。严健民先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研究,在博览群书和精思求实的基础上编撰此书。全书着重阐介“原始中医学”的思维萌芽和《内经》等典籍成书以前的中医学术理论及其诊疗实践概况,并追溯原始中医学理论产生的根由以及探讨秦汉医学理论之真谛。作者提出在原始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已对心脏进行系统解剖,并阐述“心主思维”的学理。至于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作者也进行了分析、论证。特别是对殷商时期所创建的理论基础,作者能从多方面、多层次予以探析、归纳,使读者了解在《内经》成书以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所达到的较高医学水平。
《论原始中医学》的成书,充实、填补了医学史研究和中医学术领域中的薄弱环节。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很多医学以外的史学、懦学、古代哲学、杂家名著等多学科著述,并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狠下功夫,这是值得赞誉的。健民先生通过对所论专题的系统阐述,使读者对中医药学的源头迄秦汉以前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有鉴于此,我郏重地向读者荐阅此书,并杂谈上述刍见以为序。
全 国 古 籍 领 导 小 组 成 员
中 国 中 医 研 究 院 学 术 委 员 余瀛鳌
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2001年7月
钱 序
2000年9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专业委员会在承德市召开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年逾花甲、头发花白、声音洪亮、双目炯炯有神的老先生在作报告。题目是“秦汉经脉理论形成过程”,好一个吸引人的题目!他开头就说:“中医理论的起源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框架形成于殷商至西汉之间千余年问;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人体调节理论;中医人体调节理论的心一经脉调节论是人体调节论的主纲。上述内容便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真正特色之一,已在我的《中国医学起源新论》一书中作了较为详实的回答,论证了秦汉经脉理论的创立过程。”颇具吸引力的文章标题和内容新颖的论述.一下子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这位作报告者就是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的严健民先生。我们在这次会上相识了。
最近在一本论文集上(2001年10月刊行)看到了严老先生的又一篇论文,题目是“论原始中医学”,研讨的是比先秦时代更古老的中医学即原始中医学。拜读完毕以后,我想,这位老先生一定食于斯寝干斯,着迷了,全部身心都投入这项困难重重、极难讨好的研究工作中去了。否则,他怎么能占有这么多材料,诸如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学、先秦时代古典哲学、考古学及近代出土的上古时代的医学资料等等,使用这些资料看似信手拈来,分析时却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史论结合,极有逻辑。达到这样好的水平,没有别的窍门,靠的全是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严先生看我对远古中医学也颇有兴趣,特意从十堰市寄来一部《论原始中医学》手写书稿复印件。细细阅读之后,我深深感到,这部著作不仅体现了严老先生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中国医学史的上古史部分的研究,极有启发,极有裨益。至今仍有不步学者认为,中国医学的历史虽然十分悠久,底蕴极为深厚,但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在《黄帝内经》以前,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哪怕是初步的);而《黄帝内经》却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凡物皆有其渐。那么,《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中医理论有何继承关系呢?《论原始中医学》会给您不少回答。
我国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最近又被考古学所证实。2002年2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刊登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14碳年代测定结果石破天惊,浙江文明史上溯两千年”。文章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实验室对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五个地层所出土的六个木头标本进行“碳测定,近日公布的结果石破天惊——跨湖桥遗址所处年代为据今八千至七千年间,也就是说,比名扬世界的河姆渡人至少还早两千年。”第四段是关于中医药在七八千年前状况的介绍:“跨湖桥遗址中新近证实身份的中药罐,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人原来已会煎药治病!遗址出土了一只盛有植物茎枝的陶釜.从现场观察,当属因故(陶釜烧裂)丢弃的煎药罐,药材的具体药性与名称,因有机质不足不能确定。医学界将中药起源定在《黄帝内经》出现的战国时期,但事实上史前人们就早已认识到自然物材的药用价值了。传说商初重臣伊尹发明复方草药,而这次出土的显然是单方草药。据业内人士评价,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看了这段报道,您对原始社会存在中医药学(当然是极为简单、初步的)还有怀疑吗?《论原始中医学》的出版,将有力地证明:中国医学理论的起源是建立在原始基础医学与原始临床医学基础之上的。为此欣然作序,祝《论原始中医学》早日面世。
钱超尘
2002年马年农历正月初五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朱 序
“科学研究的成功决定于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是数千年来众多成功的科学家总结出的一句真理。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在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中,西方医学的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措施,因而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某些缺陷又使其在某些方面陷入了停顿。中国医药学的科学家们,由于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措施,数千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解决了按照西方医学研究方法所
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两种医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措施,并探讨其形成的来源,无论是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
在当前研究中医药的思维方法和措施中,存在着两种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一是按照西方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措施研究中医,并以西方医学的标准衡量中医的正确与谬误。其二是按照中国医药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措施研究中医,并把标准落实在实事求是和提高生命质量上。前一种研究方法虽然在数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药物的开发上取得了如青蒿素的很大成果。但是由于西方医学的某些方法不能揭示按照中医固有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如事实上具有的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些临床疗效,因此亟需一些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严健民先生高举按照东方文化本来面目研究方法的大旗,原汁原味地研究先秦早期中医学,著《论原始中医学》一书,从源流上探讨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发展,并抛弃简单的说教,如“医源于圣”、“医源于本能”、“医源于巫”的提法,明确提出“直观思维——原始中医学知识萌芽的基础”,“推理判断——殷商创建中医理论的基础”,“我国古代有一种学术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言行,这个学术思想就是格物致知,就是穷究精神”,“穷究精神促进了殷商至两汉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由原始相对对立概念发展而来的辨证思维,是建立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思辨武器”,“取象比类则是将已知的事物通过类比、推导,用于需要说明的问题。因而我国的取象比类比法国的互渗律要高一个层次”等论点,这无疑澄清了厚始中国医药学的历史面目,为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解构与重建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严先生寄来复印书稿后,因当时诊务、教学过于繁忙,未曾立刻拜读,及至一看,立刻为书中的文字所吸引,于是拿起放大镜一气读完。含英咀华,委实获益匪浅。我以为此书的出版定会为如何研究中国医药学上带一个好头。因以为序。
朱进忠
2000年12月18日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自 序
我自1982年8月步入中国医学史以来,在学习《灵枢》和《素问》的过程中,拜读到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众多医史学家们及古人类学家们的佳章开阔了我的眼界,将我的思想一步一步引向相关学科史;是众多相关学科的史学家们的佳章帮助我懂得了一些人类发展史、人类思维进化史及相关远古科学史,为我深入探讨远古中国医学发展概貌提供了可能。
关于传统中医理论对祖国医学事业的贡献,路人皆知。许多朴实无华的医疗实践与理论,至今仍然放射着光芒,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忘却中国医学的丰功伟业。假如我们以夸本《黄帝内经》为准探讨传统中医理论,在《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中确实羼入了许多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东西,那是那个历史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轨迹,我们没有“稀奇古怪”可言,更不必责罚古人。我们的态度和责任十分筒单,在承认历史过程的前提下,对历史遗存逐步进行深入探讨;在重新审视探讨的基础上对历史遗存进行解构与重建。目的在于澄清中医理论萌芽、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于澄清原始中医理论的历史面目,促进中医理论早日回复到本来的历史面目之中,促进中医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出于上述目的,我曾花十数载从医学知识起源、中医理论框架、秦汉经脉学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著《中国医学起源新论》,在众多名家的支持与努力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干1999年出版。
本来自《中国医学起源新论》出版以后,我想虽然先秦至秦汉医学史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但我对有关秦汉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想法被掏空了,以后只能在如何宣传《新论》中的一些观念做些工作了。1999年3月15日接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教授来函,说他“近期接受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中医学思想史》,作为大型《学科思想史文库》丛书之一。”李教授之意,想邀我参加该书第一章《中医学思想萌芽》的撰著。作为半路出家的我,恐难如愿。于3月18号将我的思想向李教授汇报。李教授于4月15再次来函,从多方面阐述有关问题,讲明指导思想,对我进行启迪。我只好遵嘱“写个提纲”送李教授审阅,终因我在数十年来,从未认真思考过中医学思想萌芽问题,在“提纲”和回函中甚至错误地提出:中医学思想萌芽属于中医理论范畴,应在探讨中医理论的起源时把握;外治医学知识在起源中没有医学思想萌芽的支配。因此所列“提纲”不可能达到阐明中医学思想萌芽的目的。固而李教授再次对我进行启迪后,为我取消了这一任务,我的思想感到了十分轻松。
但是李教授的多次启迪,常常不自主地浮于脑际。1999年8月的一个夜晚,突然考虑到原始医学知识的起源过程中是有思想作指导的。新人时期的人们,当他们正在忍受各类外伤痛苦时,萌发了求治愈欲,并在求治愈思想指导下主动寻找清清的溪流洗涤伤口的时候,原始医学思想不就处于萌芽状态了吗?由此感知:原始医学知识的起源与原始医学思想的萌芽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直观思维是原始医学思想萌芽的重要途径。我深知我的上述认识实际是在李教授的反复指导下认识上去的。
当上述思想认识上去以后,对于已经思考的问题作了调整.决定从关于中医学思想的反思、新人时期外治医学思想萌芽概说等四个方面着手撰写“中医学思想萌芽与起源”。当这篇近三万言的文章完成以后,对于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中国医学的概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识到殷商、两周至秦汉时期我国医学已经初步具备了完整体系,它包含比较成熟的思维方法体系、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和临床医学体系。认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过程可以依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为界。今本《黄帝内经》成书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属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中医学思维方法及基础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医学理论体系属于古朴的中医理论体系,我称之谓原始中医学。原始中医学概念提出不久,便围绕两周思维特征完成了《论原始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一文,增强了我对原始中医学认识的信心。由此决定将我近六年来的一些文稿进行清理,拟定原始中医学思想萌芽篇、先秦基础医学理论篇、先秦临床治疗医学篇及期盼篇四个方面进行编审与补撰。在编审中,将原稿《中医学思想萌芽与起源》改写作五章构成首篇,突出中医学思维内容。在各篇各章之前,依次补撰开篇词、提要等,希望达到章节分明,首尾呼应,观念简扼,宗旨不怠。近八个月来,基本完成夙愿。
《论原始中医学》各篇各章之中的所有素材都来源于传统文化和考古史料之中。由于本人学识所限,引用史料中可能存在欠妥之处;在素材引证中为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可能有重复较多之嫌,但我力求轻重适度、主次有序。有关问题,盼请学界斧正。在原始中医学新概念之下我所论及的内客有限,很可能还有许多考古发现可以进一步丰富其内容,有待未来之士耕耘出新。愿古朴的原始中医学闪耀出更加光辉的奇彩。
感谢李经纬教授的指导。
严健民
2000年3月18日于十堰市富康花园秋实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