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十七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秋实书屋 > 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十七讲 > 正文

第五讲 用“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5-08-23 23:06:04 作者: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5187次

中国中医药报201010143版刊出《从象思维发掘中医原创活动》的文章,此文是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45期“新观点新学术沙龙”的曹东义先生撰文。该报4版报道同一内容,题曰:《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讨论的主题是:“象思维和经络实质”。字里行间,一下子将“经络研究”再次推到我们面前。所谓“原创”,意指今本《内经》所载十一、十二经脉理论中的“经络词组”都属我国春秋时期原创“经络”内容;上世纪虽经半个世纪的“经络解剖结构研究”、“循经感传研究”未果,那是因为思维方法问题;当今学者们又想到“象思维和经络实质”的关系,因而推出用“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这就是在总结既往经络研究经验的前提下提出“经络研究中的新观点新学说”过程。

用“象思维”开展“经络原创”研究,这一主题假如改作“经脉原创研究”,原则上应该无误。但是学者们在探讨中,仍然将当今之“经络概念”从先秦之经脉学说中分离出来,采用既定之“经络客观存在”展开讨论,使所谓“经络原创”再次走上玄妙轨道。因此,有必要将相关问题加以澄清。

一、 关于我国远古“象思维”的回溯及其临床应用

的概念,两周时期的《系辞》介绍最明,出于用卦、爻符号表示自然界某一事物的变化之象。《系辞下》“是故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曰:“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我国的象思维从远古走来,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近年我在探讨中华远古天文·历法史时,借鉴诸多考古史料认识到人类自新人获得远事记忆能力后,人类的思维有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早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先民们有了尊母习俗(将赤铁矿粉沫撒在成年女性死者周围),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推理基础之上,寄托对女性长者的怀念与哀思。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推断:当他们突然从阳光下进入山洞,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不自主地用手揉一揉双眼,当停一会后,便可见到从山缝里透进一些光线,由此逐步认识到这光是用双目看到的;由此逐步产生了最早的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目之于色。一万年后的贾湖先民在目·视的感悟中,第一次描绘了目的“象”作,刻于龟甲上[1],反应了贾湖人对目之于色的理解。大约从这时起,人们进一步注意到日(太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主动认识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了。因为人类的种植农业、制陶业等原始综合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了人类的思维能力。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先民遗存了蚌塑二分二至日道图[2],此图示告诉我们,居住在百濮之原的颛顼部族的先民们,早已对日(太阳)视运动的东升西沉位移南往北来规律进行观察,并用蚌塑法(垒蚌法)纪录,将春、秋分日道运行规律用蚌壳摆塑于地面,此图实质上反映的是太阳视运动位移之象,反映了最早的二分二至远古历法理论。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6300年前的陶尊4件,陶尊上刻  、,也是描绘群山颠上出太阳, 之象十分生动,被学者们释作旦,表明日出之象。“ ”这个“象”,当属最初的依类象形之一。我国《易》学探讨的是日月之学,被口头文化传承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传说中最早的易与伏羲有关,上述口头传承史料十分复杂,一卷难尽。《系辞》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里追记的是伏羲氏族根据他们在甘肃永靖等地长期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南往北来,寒暑交替,春萌秋杀,一年周而复始的自然之象,并依天圆说抽象描绘天地定位图(江氏国樑复原伏羲天地定位图)[3]。此图上天下地,天阳地阴,属一年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是伏羲氏族在观日视运动中首次将太阳东升西沉位移周而复始之象,经依类象形,固定于天、地定位图中。3000年后,创甲骨文的学者们广泛采用了“依类象形”原则创作甲骨文字,如耳字描绘人耳朵作,齿字描绘牙齿作,望字描绘人站在某一高物上张目远眺作,所有甲骨文字都取实像作基础,再创作一个表意的象(文字),可见我国的象思维何等深动。至两周时期,《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这一追记,讲的是伏羲创八卦符号过程,即用“”代表天、阳,用“”代表地、阴,用(乾)之象代表天、阳;用(坤)之象代表地、阴;坎水(阴)之象用代表;离火(阳)之象用代表……。可见羲族先民们创八月历,伏羲创八卦图象时,象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伏羲氏积先民智慧,象思维已十分复杂了。《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调节论之基础,就是取天阳地阴,暑阳寒阴之象类比于人之生理病理,阴阳理论在原创中医理论中阐明了许多原创之生理、病理,至今不可用其他理论替代。此一方法叫取象比类。所以在我国当原始综合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取两个相类事物比较,采用已知之象的相关内容,推导未知事物特性是一种有效的而常用的思维方法。从这点出发,“象思维是创中医药文化的灵魂” 之一。但不能理解为“象思维是中医理论的灵魂”。

我国的“象思维”从远古走来,在“象思维”的发展史上,当人们主动取已知自然之象类比于相类事物未知内涵,以求阐释未知事物本质的时候,这就是“象思维”从“依类象形”演绎为“取象比类”的发展过程。在《内经》中采用取象比类说明医理的,最典型者,莫过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里的阴阳四时,是建立在远古先民早已在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南往北来规律,创立了八月、四季、寒阴、暑阳等一系列概念后讲的,是明确了“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的寒阴暑阳,气候交替规律,强调人类在寒暑交替的环境下生活,只有遵循寒暑交替规律,随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加减衣被,才会苛疾不起。在探讨生理病理时,《素问·离合真邪论》讲“地有经水(较大的河流),人有经脉;(将流动的河水类比于在经脉内流动的血液)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起”;在此作者总结出了“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等四种自然之象,引发经水安静转化为凝泣等展开讨论,创建了血气病理理论。作者接下去说:“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手中也……”。后者引出寸口脉法理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寒则地冻水冰。(在寒则地冻水冰之时,对人的影响是)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疆),肉坚涩”。在春秋时期,先民们用地冻水冰之象类比于血气,解释生理病理,使人一听就懂,应该是恰到好处了。再次证明利用“取象比类”(象思维)创建中医理论的神奇作用。

二、“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质疑

——兼议两汉前经脉学说起源演绎

“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是中医学界第45期新观念,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主题。这个主题,将当今之“经络概念”再次定位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试问:我国开展的半个世纪的经络实质研究,能够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吗?”这一定位,迫使我们有必要再作简要考辨。

今本《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词组42起,含动词议,误字衍文及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类。如《灵枢·经脉》“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本文经络二字是可以分的,“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六经,经后之‘络’是一个动词,含网络之意。《素问·调经论》“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中‘络’指各经脉之经网络于相关支节,‘络’也是一个动词。《内经》经络词组,含动词议,误字衍文7起,泛指经脉、络脉35起。《灵枢经》中的经络词组,都是两汉时期“微针导脉针刺疗法”发明之后,首先将微针直接刺入经脉之内调其血气时,在解释针刺理论中出现经络词组是对经脉、络脉的合称、简称[4]。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讲的经脉络脉之相贯。如《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经络之血当然是指针要刺破血管壁,使之流少量血液。《灵枢、口问》讲百病始生之病理时说:“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经络当指经脉络脉 之脉道无疑。《内经》中许多史料证明:我国古代医家们没有在经脉理论之外,发现“经络”、“原创经络”。我国经脉医学发展中的演绎过程,已在《中国医学起源新论》130-136页,《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64-71页讨论。在二十一世纪已过去十多年的今天,再次提出“用象思维助推经络原创研究”,与我国医学史不符,是不现实的。

有些学者,在探讨中医理论时,总爱好将“经络”既定为“经络客观存在”。“经络”是客观存在吗?“经络”是在什么样的“象思维”指导下起源的,或被发现的?强调“经络客观存在”者无法证明“经络的起源过程”,在无可奈何时,只能重复说:“经络学说的起源,也是一个无据可考的历史问题” [5]。这一说法,实际是对经络学说的质疑。我们记着了黄龙祥教授在学术沙龙会上说的“从象思维入手研究经络是一层窗户纸”的名言。有关“临床针刺有效”之医理,应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探讨临床针刺疗效新理论。

当今放弃“经络”概念与经络研究是明智的。探讨经脉学说的起源、演绎过程,都有史可证,由经脉学说演绎的一系列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将成为未来中医理论的基础。相关问题在《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中作初步回答。

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的十二经脉理论,完善于两汉时期。我之所以用“完善”二字来界定十二经脉理论,是因为我国经脉学说有一个起源、演绎的渐进性发展过程。殷商时期的造字者们在创作心()字的过程中,约经200年对人体心脏进行了反复解剖观察,完成了心脏的大体解剖,弄清了心内有七个孔窍,有两组瓣膜,瓣膜有向上与向下之分;认识到心脏可在开胸后自主搏动,与生命和思维存在关连。加之当时的君主们多剖杀近臣中的直谏者,认为有学问的人“心有七窍”,推导心是主思维的。这一推导促进了人们对心脏底部几条大经脉(血管)假想,认为有思维能力的心脏,通过心脏底部几条大经脉对全身起调控作用,于是,纣王时期第六个心字作,就是描绘了心脏及心脏底部的几条大经脉(血管)之象,表明了我国经脉学说的起源时限。殷商以后的四百年,齐桓公时期,管子相齐,人们对心脏再次解剖验证,观察到开胸后的活体心脏的自主搏动,记下“自充自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亦认为人的思维(灵气)在心。此时,正处于金文发展时期。至齐灵公铸叔候镈、叔候钟,镈、钟铭文之心字分别作  ,这两个心字之象就是在心脏实体面前描绘的,属依类象形,继承了殷商时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的认识;齐景公时明确提出:“寡人之有五子(五位谋臣),尤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将佚焉,”[6]讲明心脏(君位)通过四支(臣位)对全身起调控作用,故心脏本身很安闲。从桓公到景公,齐史较完整的反映了心、经脉调节论的认识过程。

应该指出:从殷商至春秋,人体经脉学说仍然处于起步时期,其概念是不完整的,经脉学说怎样与临床结合,尚待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在学术界,从数千年积淀的由天干、地支之象演绎出六十甲子,创历法新理论,反应自然界周而复始之象,又从六十甲子中演绎出六甲五子,组成天六地五十一常数,成为说理的工具。《国语、周语下》“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十一常数成为“文之象”的代称。《汉书、律历志》:“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汉代学者进一步强调自然界“终而复始”的意义。从春秋至两汉十一常数的应用很广,两汉医家终于将十一常数引进经脉医学,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试探将经脉理论用于归类疾病,指导灸疗,可以讲我国的经脉学说从四经说到十一经脉学说是与“象思维”存在一定联系。

但是:十一经脉理论,没有反映十二月历法“周而复始”规律,与临床医学联系不紧。为适应两汉医学迅猛发展需要,医家们又吸取十二月、十二辟卦之十二,补入心包经脉,使经脉由十一发展为十二经脉,将手足六经在臂胫周径上的循行规律人为安排其首尾相应的经气(津气)在经脉内作封闭式循行,达到“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由此看来:经脉学说在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之时,吸取了自然界“周而复始”之象,近似于解释了与经脉(早期经脉理论中的血管)有关的循环系统生理。

应该指出:在完善十二经脉理论时,某一阳经与某一腑相连,某一阴经与某一脏相连,都属人为安排,在实体解剖中是不可能找到依据的,且每一经脉的连续向论述方向前行,从全程讲,也是没有实体组织作依据的。但是,在十二经脉理论中总体要求“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成为完善十二经脉理论的理论要求。而足太阳膀胱经脉在脊柱两侧循行,针刺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背俞诸穴可调整相关器官功能,不久又补充督脉,夹脊穴。结合今天的脊神经解剖、生理知识,用足太阳膀胱经脉解释十二经脉理论中的“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可通的,因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在脊柱两侧的循行范围,恰是脊神经中的相关神经纤维穿入胸腹腔,组建交感链,调节胸腹腔各脏腑器官功能。从这一点讲,我国的经脉学说反映的是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经脉学说的演绎过程也是有据可考的。

三、玄妙乎“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建构”兮

中国中医药报2010111载文《象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作者们在开卷探讨中,从我国早期数理、易学出发,探讨“象思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论点论据基本合拍,读之受益匪浅。作者们在第三小标题“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建构”中指出:“古代医家应用象思维方法,结合粗略的解剖知识建立了藏象理论,对人体脏腑的形态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认识与探究。”原则上讲,这些认识与历史基本一致。

但是作者们在“象思维”的美名下笔锋一转,指出:“天有四时,地有五行,则人应有与天之四时对应的四气,称‘天系统’,地之五行对五藏,称‘地系统’”。又说“人与天地相应,存在着如天之无形的四时脏,地之有形的五形脏的天地两套系统”。并设“命门中所藏四时脏及所生五神脏示意图”。并强解曰:“天系统的四时脏即时相脏,含肝、心、肺、肾;地系统即为主藏五神的形体五脏肝、心、脾、肺、肾”。恕我不再往下录了。

在这套新理论中,其一作者们无端新创天、地两套系统;其二又将肝、心、肺、肾一劈作二,说肝、心、肺、肾属天系统,肝、心、脾、肺、肾属地系统;其三,四时脏和五神脏都藏于命门之中(见“命门中所藏四时脏及所生五神脏示意图”)。作者们是在“象思维”的美名下展开建构的。不知“天之无形的四时脏”取天的什么“象”推演?命门中所藏四时脏又是什么“象”?命门在人体何处,何以能藏象?作者对应该是直观的“象”概念都不可确定,还能引出什么“象思维”的正确结果吗?这幅“命门所藏象图示”是无端捏造?还是故弄玄虚?

在这套新理论中,将天阳地阴分作“天系统和地系统”有何意义?五脏中的肝、心、肺、肾应该一劈为二属天,又属地吗?古人讲脏腑如《金匮真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心在背为阳中之阳;心在五脏属阴”何等英明,否之无理。在《内经》中“命门”有二说。一说“命门者,目也”,一说“命门在肾位”。考之“命门者,目也”,反映的是远古中医学思想萌芽阶段目主思维史[7]。 “命门”在两肾间,历代争议无止。其实命门在甲骨文(娩)字中早有反映,商人描绘接生之“象”的双手、产妇大腿,方框之内的小圆图便是“命门”(子宫颈口)。深刻反映了甲骨文造字者“象思维”的本意。我国医家早已将命门界定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认定为“施生之门”,即女性的子宫,子宫颈口。看来用象思维建构脏象理论的作者们对“象的概念”,对取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切不可无 端捏造“命门所藏四时脏、五神脏图示”误导读者。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象思维”已不是唯一的发展中医理论的良策。尤其不应在既往某些玄学的基础之上再作玄之又玄的解释,影响中医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创建未来中医理论呢?在重建中对于已经过了时的早期医理应抱什么态度呢?许多学者在研究后指出:研究医学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深入的理性分析和对历史的严肃反省,明确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的责任。大同市精神病院许浩然在《中医思维方法浅谈》中早已指出:“中国古代的解剖知识,决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落后和无知,它是中医生理、病理、治疗学说的形态学基础,也是古代医学家辩证思维的起点”。“唐宋以降发展的病理学说……以致中医学现在仍以模糊定性为重要特征,……因此,我们现在吞食的是中医封闭发展的苦果,……中医要发展,必须打破过去封闭体系”[8]。许先生的见解是不可低估的。何裕民先生在《差导、困惑与选择、代结束语》指出:研究中医“严谨性的途径和方法,那是把中医学放回到它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借助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医学作多维度、全方位的考察。……理性告诉我们,要发展中医学,历史的,现实的和科学的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旧范式,重建中医理论的新体系”。何先生指出:“变革和重建,必定会有所失,……但重建中失去的大多是陈旧过时了的东西,宛如清创,必须剔除坏死腐败的组织”。

我国先民最早表明自己使用象思维者,如贾湖人描绘代表目之象;伏羲作“天地定位图”是在利用东、西方远山景作参照物长期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南往北来年复一年地垒石观察,并感悟到在日之东升西沉位移的规律中伴随着地面的寒往暑来,春萌秋杀;观察到日东升西沉在北点时我国为暑热;日东升西沉在南点时我国阴寒;认识到暑热与阴寒之间中间时段为气候温和期。当时的伏羲们并不知道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但将这种天地之象用“天地定位图”固定下来。贾湖人、伏羲们的上述行为叫依类象形,甲骨文的造字者们将“依类象形”定作造字规则,为中华方块字的发明创造了奇迹。后来依类象形进一步演化为“取象比类”。取象比类讲的是: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如水与血都是可以流动的,人们取水在寒冷地冻水冰之时,河流冰封,交通阻塞之象,类比于人在受寒邪侵袭之后,推导出“寒则血凝泣”,这种取象类比,当然是十分生深动的。两周、两周以后我国取象比类思想十分活跃。如《诗》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描绘人在社会生活中讲求信用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医家们在原始科学技术知识、人体解剖知识、生理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借用“象思维”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至今不可无故弃之;关于一些过了时的理论,如“子午流注”之类与人体生理不符,当今探讨针刺疗效,“子午流注”不可取也。对于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旧范式”都应变革和重建;对于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许多光辉之作我们都应探讨、阐释,使之发扬光大,为创未来中医理论作出新贡献。

20101115日于秋实居

电话:13339850136

参考文献:

1、考古杂志社 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版。

2、探索、发现栏目组主编,考古中国贰,濮阳星图之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江国樑  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鹭江出版社1999145页。

4、严健民  中国医学起源新论,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30-136

5、瘳育群 从哲学推理谈医学起源的研究,医学与哲学19867)。

6、晏子春秋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第谏二十三。

7、严健民 中华远古中医学思想萌芽史上的轨迹、目主思维史话,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3)。

8、严健民 释命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7)。

9、许浩然  中医思维方法浅谈,全国第二届唯象中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浙江奉化)1990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