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理论实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正文

关于玄府(汗空)的解剖部位——原始中医学脏器形态学之八

发布日期:2013-11-02 23:24:19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3845次

中医学术界逐步趋向于先秦时期我国人体解剖已经起步多年,人体解剖知识是相对丰富的。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反映殷人在200余年间先后对人体心脏进行了反复解剖,弄清了心内有七个孔窍,有两组瓣膜……认识到心脏底部有四条大经脉通向全身各部,完成了心脏的大体解剖。与此同时,殷人还对胃、膏肓之肓(即亡huāng)进行了解剖,还在解剖及雄性动物伤残中观察到“睾”的生理功能,发明了雄性动物的“去势术”。随后的千余年间古人所获取的许多解剖知识收载于今本《内经》及相关子书之中。关于古人对玄府解剖部位的认识,在《内经》中亦有记载。《索问·水热穴论》在解释胕肿(浮肿)时讲到玄府。原文讲:“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曰:“肾者,牝藏,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腑,外不得越于玄府,行于肤裏,传为胕肿,……。所谓玄府者,汗孔也。”《水热穴》的这段记述,是当时的医家对于水肿病的病理推导、分析,是建立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水肿与肾,与尿量,与汗孔排汗等生理机能基础之上的。胕肿的部位在“上下溢于皮肤”的全身性浮肿。文中讲到“至阴勇而劳甚”的“肾汗”,依宋林亿解之,“肾汗”应指房事劳甚出汗,说“肾汗出逢于风”时,“内不得入于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所以“肾汗”便“客于玄府,传为胕肿”。解释说“玄府者,汗孔也。”说明处于皮肤的玄府,就是皮下的汗孔。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对玄府解剖部位的理解,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玄府(汗孔)在皮肤,是皮肤的解剖结构之一。

秦汉时期,医家们更多的是将出汗与腠理、卫气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较为正确的理解腠理、出汗、卫气呢?我们只能将它们放在秦汉时期的相关史料中考察。荀子(约生活于公元前298238)《荀子·荣辱篇》讲:“目辨白黑美恶,……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认为皮肤、腠理是辨识寒暑与异常感觉的。比荀子稍晚的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先已》说:“……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吕不韦将皮肤之腠理看作新陈代谢的重要部位。两汉医家在《内经》中记载肤理颇多。《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秋气在皮肤,……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灵枢·刺节真邪》:“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在此将寒冷之气与腠理闭合联起来解释出汗,不讲玄府。《灵枢·五癃津液别》讲:“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此处十六字,作者简述了腠理闭,汗不能出,其尿量增多从膀胱排出的生理现象。同样只讲腠理,不用玄府。在《内经》中,更多讲“腠理开”。《素阀·举痛论》:“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出。”只见汗出与腠理关系,亦不提玄府。可见“玄府”概念较腠理晚出。《素问·调经论》讲:“上焦不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调经论》将腠理、玄府并用,它们的解剖部位都在皮肤。古代医家在临床观察中记载“肺热病者,先沂然厥,起毫毛,恶风寒”(《素问·刺热论》)。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起毫毛,即突然遇风寒时,皮肤毫毛(亦名寒毛)下的立毛肌收缩,毫毛竖起。立毛肌受植物神经调节,是一种应激反映。《素问·虐论》讲的更为深动,写到:“虐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此令人汗空。腠理开,……。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在此毫毛、汗空,腠理并用,它们都处于皮肤之内。《素问·刺要论》强调:“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刺要论》的作者对毫毛、腠理与皮肤的关系都未交待清楚,又强调刺“无伤皮”,使我们难于理解作者的本意。今本“中医基础理论”解“腠理是人体肌肤之间的间隙、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由此看来,腠理是皮肤上的一个综合性解剖、生理名词,包涵了出汗的汗孔。汗孔(玄府)是腠理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理解:在《内经》中汗孔又名玄府。

我们主张:中医理论中“府”之来源本意不可不究。古人将皮肤上出汗可以调节体温的通道命名为汗孔,在汗孔之先又名“玄府”。这中间有什么样的奥秘呢?为此,我提出:在解“玄府”时,一定不可忘记“府”的概念。《素问·卷三》凡四文,比较集中探讨了脏、腑问题。但每一文都在这一方面或者那一方面没有交待清楚。如《灵兰秘典》讲十二官,十二官之脏腑分类不清。《五脏别论》中“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提出,应在“五脏六腑”概念形成之后,大约出于两汉或两汉之后。文中讲到“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府,转化物而不藏。”被后世定为判断脏或腑概念的理论依据。但“腑”之本意来源不清。“府,转化物而不藏”本意何在?笔者研究认为《尚书·大禹谟》讲“六府三事允治”,“六府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及“水、火、术、金、土、谷”。文中之水、火、木、金、土、谷称“六府”。孔颖达疏“六府即财用之所自出。”所以“六府”是大禹在管理国家时、国家设立的管理财用的六种府库制度(部门),其目的是要达到“政在养民”。六府制度,两周亦用。《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可见国家机关所设六府,只管理财用支出,不出政令。先秦医家在探讨消化生理时,感到原来认识到的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个器官不足以完成五谷之消化吸收输布问题。医家们在当时常用的六甲、五子十一常数指导启迪下,从《大禹谟》中引入“六府”概念,创三焦(包络府)配胆、胃……组成中医消化生理之“转化物而不藏”的医学六府,自春秋战国起,人体五脏六府理论沿用至今。所以《水热穴》论的作者用“玄府”解释“汗孔”是有道理的。说明皮肤上的排汗之孔是“泻而不藏”的。又因在皮肤上难于看见排汗之孔,故用“玄”来形容,表明排汗之孔为“玄妙之府”。这就是“玄府”概念的诠释。

四年前有学者连续发表《玄府概念诠释》七文,文中根据刘河间“玄府者,无物不有”曲解推导人体有“内玄府”、“血脉之玄府”等广义玄府说,指出:玄府与细胞之离子道有关,说人体内各个间隙都是玄府,还说利用他们的广义玄府理论可以指导治疗疑难杂症。既往虽有学者用玄府、三焦理论解凝难杂症。但那是医家们当时的认识。现在,当我们澄清了玄府,即汗孔,是皮肤腠理的组成部分,玄府的解剖部位在皮肤。由此判定:当今宣传广义玄府说是错误的。玄府理论不可能成为“防治疑难杂症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广义玄府说休矣!(严健民)

    200851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