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经脉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脉研究 > 正文

能对当今之“经络”概念下定义吗?

发布日期:2013-09-28 08:23:54 编辑:刘玲 来源:《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 点击率:5184次

    提要:近半个多世纪来出现的“经络”新概念,是在没有澄清秦汉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起源,演绎过程的前提下从人体经脉调节理论中分离出来的,今本《黄帝内经》中之“经络”词组,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客观事实,是当今研究“经络”累遭失败的原因,也是难于给“经络”新概念下定义的根本原因。舍弃“经络”新概念及经络研究,认真总结教训,回到秦汉人体经脉调节理论中寻找她的合乎人体生理功能的内核,动员各学科力量共同研究,创立新型中医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这就是当前创立新型中医药理论的突破口。

关键词:经络定义  无可救药  新型人体经脉调节理论

一、事由

近日重读方烨花、徐斌两位先生的文章《经络是什么》中的经络是什么,(《医学与哲学》20041046-47页)读之品之,余味久长。《经络是什么》一书我没机会研读,有幸于2001529日在健康报上读了张维波研究员发表的《经络是什么》,张先生在文中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剌中发现……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又介绍说: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朗提出:经络可能是脉管外液体的流动路径。而张先生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能够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并“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说这“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处。”对于张先生的这篇无可奈何而拼助的“理论”报道,我已在习作《古今“经络”概念试说》时研读过,并表白了自己的认识。

现在,方徐二先生在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经络是什么》一书后撰文目的在于维护张先生的学说,纠正张先生书中关于经络定义的偏差,赞赏:“作者(张维波)提出了经络的科学定义,并对经络研究思路和方法发表了科学、客观、中肯的看法。”作者在书中第65页给经络下定义是:“经络是一种存在于组织间质中的,具有低流阻特性的,能够运行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道”。但方徐二先生不同意此说,客客气气地讲“作者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的科学结论对于经络研究仍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我们认为作者的经络定义实质上可能是指的经气。”“……我们将书中的经络定义理解为经络的一个子概念——经气的通道,应该是作者可以同意的”。接着方徐二先生提出了“经络现代定义的原则”一、《内经》中的经络概念,并不完全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实证概念。二、机体可能并不存在与古典经络概念完全一致的系统。三、定义现代经络应以‘针灸现象’ 为基础。方徐指出:“现有的任何一个经络假说都不能完全解释古代经络,想建立一个完全符合古代经络概念的现代经络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又接着说:“但是,古代学说中的科学思想和认识并不因此而消失,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蕴含在古代思想中的科学内核提炼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古代先哲的智慧发扬光大。”

我们感谢方徐先生在后文中具有哲理意义的分析。关于二位表态赞同张氏观点,我们不能苟同。

二、关于“经络的定义”

回顾近五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经络”有关问题的研究中,讲到“经络概念”者较多。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鲜见给“经络”下定义者。南京中医学院写《针灸学》(1980),李鼎教授为高等医药院校撰教材《经络学》(1984),廖育群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1998)等等,都未见给“经络”下定义。是方徐二先生让我开了眼界,知道张维波研究员经长期研究后给经络下了定义,但方徐二先生与张研究员存在一些分歧,于是提出了“经络现代定义的原则”共三条,不知方徐二先生的经络定义,受不受“现有的任何一个经络假说都不能完全解释古代经络,想建立一个完全符合古代经络概念的现代经络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约束。

近日有机会拜读刘澄中先生于1994年出版的《临床经络现象学》。第352~360页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经络定义过程中的失误与伪科学行为”提出:“对一个失足的‘经络定义’的挽救与无可救药”。刘先生在这一章中从七个方面展开讨论,可以讲:这是一篇对上世纪50~80年代的四十多年间中医学术界在经络研究中关于“经络定义”综合性讨论之作,文中取材之丰富,评议之衷恳,实为罕见。不防请张、方、徐先生们都读一读。刘先生针对各种经络定义,特别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说从逻辑学中引文:一个“太宽泛的定义是一种不确切,不正确的定义”。又针对经络定义中,声明:经络“与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系统有明显区别;”经络是“不依赖动物的神经和血液循环”的“独特系统”,指出:“然而又不行,因为……定义不可是否定的。”为澄清当今经络研究中关于经络之定义问题的可行性,对于刘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不可不认真细读。

定义是揭示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词语意义的方法。辩证唯物论对定义的要求是从某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变化中全面地研究该对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具体地揭示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假如能够给当今之被曲解了的“经络”新概念下一个切合客观存在的定义,并沿这条定义研究下去,将有可能挽救当今之经络研究的结局。然而刘先生结合实践已经预言过了:“无救药的”。方、徐二先生对张维波研究员关于“经络定义”偏差的纠正,很可能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行动。因为根据今本《黄帝内经》的原文本意,“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离开了秦汉人体经脉调节理论,‘经络’一词便成空壳”了。将一只空壳拿来统领当今经络研究中发现的所有的生理现象,冷静点想,它的结局应在预料之中。然而,刘先生用“从现象到本质仍然是我们(临床经络现象派)必须坚持的道路”作为第七个小标题论证循经感传研究的必要性。刘先生在前言中说:“循经感传现象是古人籍以建立经络假说的临床实践依据……”我们“临床经络现象学派……是被逼到角落里的一支哀军,它姗姗而来迟”。可见,刘先生认为循经感传研究是临床经络现象学派的宗旨,总纲;临床经络现象学派是在“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都失败后崛起的,循经感传研究是刘先生的希望,他没料到循经感传研究对于“经络学说”也是“无可救药”。

三、简介人体经脉调节理论

我国基础医学发展至殷商时期,已经创作出一个思(  )字,反映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手抓后脑壳的行为表象。证明人们已在思考人何以产生思维。从甲骨文心(  )字分析,造字者在心脏底部用两条线代表四条大经脉,已涉足于人体经脉调节理论了。造字的人们在殷商的两百余年间,利用各种机会对人体心脏进行反复解剖,人之心脏多取材于对罪犯的剖杀及王宫的与王直谏的大臣,弄清了心内有七个孔窍的时候,便有了“圣人(有学问的人)心有七窍”之说,成为商纣王“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借机下令“剖(大臣)比干,观其心”的理由。商纣时期,人们又意识到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的生理作用,便在心脏底部划了两条线,从此我国独具特色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便诞生了。

应该指出:原始科学技术的起源,演绎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五百年后才在齐国产生了“人有四经说”,这一过程反映在齐桓公至齐景公的两百年间。从景公讲:“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分析,那时的人们对于心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商纣所讲“圣人心有七窍”是一致的,证明齐人继承了殷人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两汉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两千余年来,人体经脉调节理论在传承中指导中医临床,没有特殊进展。五十多年前,由于德、俄、日学者们在皮肤低电阻区研究中,发现与中医穴位关系密切,逐步提出了良导络、针响等认识,并有《经络之研究》问世,刺激了我国中医学术界,当时人民政府全力支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尚未弄清楚的“经络概念”未加追述的情况下,提出经络实体研究,七十年代当“经络实体”研究告吹之后,又转入声势浩大的循经感传研究,至今仍有“新的研究成果”报道。尽管所有研究“经络”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生理现象都被宣称“发现了经络”,又一次一次地被否定,但仍有痴情不改者,毫无问题,精神可嘉。对于秦汉时期逐步完善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的理解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了解它的演绎过程。史料证明:从殷商至两汉的千余年间,人体经脉调节理论的每一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某些局部解剖基础之上的,那时的科学技术原始,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达到连续解剖、层次解剖水平,我们的祖先在创立中医理论的全过程中,大多依赖于取象比类,人体经脉调节理论的创立也不列外,如十二经脉的产生,十二经脉的循行问题,虽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作基础,但十二这个常数就类比于十二地支,十二月,三阴三阳经脉命名与易学关系密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配时在五脏中补入心包,由此产生的十二经配六脏六腑问题等等。以及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如环无端,都存在大量的人为安排,这是在秦汉经脉理论中不可能找到“经络实体”,不可能用现代某一“经络定义”描述“经络”诸现象的根本原因。

十二经脉理论起源、演绎、完善于殷商至两汉,从起源之日起,她有一个总目的,就是解释人体调节问题。《淮南子》中讲:“夫心者,所以置使四支,流行血气。”刘安记录的是春秋齐国的“人有四经说”、“流行血气”是讲全身的经脉主血气的调节;张家山出土的西汉早年的阴阳十一经脉篇,后文补充说:“凡二十二脉,七十七病。”说明西汉早年十一经脉主要用于归类疾病,很难用于临床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然而两汉科技,医学发展迅猛,当天文、历法之损有余补不足理论引入医学,当物候之春萌,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以及“寒则地冻水冰”等引入医学的时候,当人们认识到“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及认识到“人脉犹是也,治蹶者,必先熨调其经,……”的时候,经脉理论便发展、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可以比较普遍的用于指导临床了。

在十二经脉理论中作者们没有讲,那条经脉是主体,随后补入奇经八脉,也难分辩谁是主体,她是一种“全面开花”行为。应该看到:秦汉时期的学者们在人体解剖、生理知识都非常贫乏的情况下,想将循环、呼吸、消化、生殖、卫、气、营、血诸多生理现象一一说清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在已有的经脉理论框架内构思。现在当我们用现代解剖、生理知识解读十二经脉理论的时候,我们发现足太阳膀胱经在十二经脉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是内脏诸俞穴所在之处。我们知道:脊神经的内脏传出纤维于脊柱前两侧组成交感干,分布于心肌、胃、肠、胰、肝、肾、生殖器官等。调理内脏器官功能,经脉理论之“内属脏腑”实质就是由膀胱经完成的。毫无疑问,足太阳膀胱经主交感神经功能。皮肤之腠理、卫气都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交感神经与特殊的脊神经节段有关,叫交感皮节,皮节的分布最为常见。因此,我预计,未来中医人体调节理论足太阳膀胱经将起主导作用。当我们了解了经脉调节理论的起源,演绎过程之后,便知道将“经络”从经脉理论中分离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给经络下定义也是没有必要的。我的主张,废止经络新概念,不必使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以免概念不清,坚决继承人体经脉调节理论,努力从各个学科研究足太阳膀胱经与植物神经的关系,创出现代中医药之新型理论,保证中医药学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主宰世界新医学。(严健民)

2005223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