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11-02 23:40:50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6213次
远古,祖国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医疗实践,发展到殷商至秦汉之际,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在医学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医学家们利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包括人体解剖学成就,临床医学成就等等),创立了许多医学理论,于是,《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黄帝内经》、《外经》、《汤液经法》及《脉书》、《上、下经》、《药论》……等众多的医学书籍先后问世。从这个时代起,我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一度领先。现今,虽然许多先秦医典失传,但《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以及先秦子书群中蕴藏的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等,仍属世界不可多得的医学遗产。
医学是人类与疾病作生死斗争中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临床医学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对自身解剖,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行为活动认识上的深化。《灵枢·经筋》篇提出“维筋相交”理论,就是我国两汉医家们依据当时的医学成就给予“伤左角,右足不用”这一病态行为活动所作的回答。原文写道:“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从字面解释,“维筋相交”即维络全身骨节的筋是左右相交叉的。这段原文的全部意思是说,足少阳筋有一条支筋,循行于眼外角。维络眼的外侧,支配眼球的活动。该筋上行,通过左额角,伴随着蹻脉循行。这样,左侧的维筋网络于右下肢,所以伤了左额角,右下肢就瘫痪了。然而,从《灵枢》起,历代医家认为“筋”是“皆络于骨节之间”的,是“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这样的“筋”,又怎能左右相交叉呢?杨上善强调,“以筋为阴阳之气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相移,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既然“阴阳之气不得上下往来,”因筋所致疾病又“不能相移”,那么左额角的“维筋”受损,又如何导致“右足不用”呢?所以笔者认为,对《经筋》原文的分析,应该重在蹻脉。《说文》解蹻,“蹻,举足小高也,从足,乔声。”从生理功能讲,蹻脉,即能指挥抬足运动的经脉,可见“维筋相交”是古代医家们利用蹻脉理论解释“右足不用”这一病态行为的一个例子。据《灵枢经》记载,蹻脉属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脉学说完成之后,随着人体解剖及临床医学深入发展后提出来的一条经脉。《灵枢·脉度》讲,”蹻脉从足至目,……蹻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于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这里讲阴蹻脉是足少阴经的别脉,最终达目内眦部,与足太阳的阳蹻脉相交会,再向上行走……。说明“目内眦”为阴阳蹻脉的交会地;阴阳蹻脉与目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灵枢·寒热病》写道:“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人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阳出阳,交于目锐眦(应作目内眦)。原文讲,足太阳有一支别脉,从后颈部的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它实际上是属于(眼球后面的视神经)目本,是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文接着讲,这条经脉(左右两侧的足太阳经分出的别支)由项入脑后,组成阴蹻、阳蹻二脉,阴蹻脉、阳蹻脉在颅底相互交叉,阳气通过阳蹻脉内入,阴气通过阴蹻脉外出,阴阳之气出入,交会于目内眦部。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左右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入颅内,于脑桥下端相吻合,构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又与起于视交叉前外侧的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相互吻合,构成动脉环。这就是说,这一结构,洽好将从后项人脑的椎动脉与视交叉前的大脑前动脉联接起来了。这就是“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的物质基础。《灵枢经》对颅底经脉循行的认识还有记载。《灵枢·大惑论》用较大的篇幅分析了眼球的组织结构后,在描写视神经交叉时接着说:“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是讲,眼球的组织,在眼球的后部与经脉合并为一个系统——目系。目系从视神经孔进入颅内后,一部分与脑实质相连,另一部分继续向后延伸,从枕骨大孔出于后项。所以,不论是“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还是,“而与脉并有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都是指颅底的经脉循行分布讲的,这些经脉,左右交叉,故命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换言之,上述颅底经脉,就是阴蹻脉和阳蹻脉。应该指出:《灵枢经》中,有七篇文章讲到蹻脉,各有侧重,在蹻脉的循行和功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属本文探讨范围。
当我们弄清了阴蹻脉和阳蹻脉的解剖部位及相互交叉的特点后,对于“维筋相交”就好理解了。左(右)额角受伤的病人,经“上过左(右)角”的蹻脉把病机传至目内眦部,经目内眦部再传人“目系”,随后蹻脉在颅底左右交叉,出项、挟脊、抵足。所以“伤左角,右足不用。”以蹻脉为基础,提出“维筋相交”理论,解释“伤左角,右足不用”这一病态行为,不仅是有道理的,在当时来讲,是最先进的医学理论。
有趣的是,我们的祖先,远在二千二百多年以前提出的“维筋相交”理论,洽与现代神经解剖及现代心理学家们借助于临床医学对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定位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近两百年来,心理学家们为了弄清人类大脑对语言、数字、视、听、行为活动的影响,从颅相学家的颅骨构形论,到近二十年来颅脑外科利用脑组织本身在接受直接刺激时并不产生痛苦反应这一特点,在病人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施行脑手术的过程中,用微弱电流刺激大脑皮层各部,并根据受试者的报告或动作等,绘制出运动、感觉等“脑图”,都说明左、右额角(即中央前回运动区)与下肢运动功能的正常与否,洽是“维筋相交”关系。“维筋相交”的心理思想价值就在于此。现代医学证明:中央前回运动区对全身运动肌群的指挥是交叉的,运动神经系统的交叉在脊髓。而两汉医家根据颅底解剖可见的经脉交叉视为指挥运动的交叉部位了。古代医家这种认识上的错位是可以理解的。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